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安徽践行“两山”理念 绘就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发布时间:2023-04-25 阅读量:676来源:安徽环境新闻网

大皖新闻讯  马鞍山市大力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薛家洼实现魅力蝶变;通过建设“蕪小園·口袋公园”,芜湖市依托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致力于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淮北、蚌埠等皖北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生态效益显著……安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擦亮“山水”底色

从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集聚,到生态环境优美的薛家洼生态园,近年来,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点,大力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8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改变了城区“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旧貌,实现了美丽蝶变。

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岳西县的最南边缘,毛畈村紧抓生态系统保护,做足山水底色。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毛畈村打破传统耕地模式,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流转耕地129亩,建葡萄园30亩,螃蟹养殖园50亩,火龙果园15亩,生态红米园(羊肚菌园)34亩,并建成800平方米果酒厂一座。2022年实现经营性收入220余万元,解决50户农户的季节性用工。“一茶一棚山水间,一村一社春满园”,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的发展模式。该村发展黄金芽茶和大棚蔬菜两个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并与“山水间”合作社强强联合、通力合作,将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及“一村一品”深度融合,朝着一个新的田园综合体迈进。

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的新安江,全长373公里,其中安徽境内242.3公里。作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2012年,皖浙两省正式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三轮试点实施以来,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千岛湖在全国61个重点湖泊中名列前茅,被列入首批5个“中国好水”水源地之一。黄山市累计退耕还林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湿地、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自然生态景观在流域占比达85%以上,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芜湖市蕪小園·迎客园里,市民健身后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的运动时长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信息。“蕪小園”是芜湖市“口袋公园”的统一名称,2022年,芜湖市共新建、改造了50个“蕪小園·口袋公园”。

芜湖市依托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持续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致力于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目前,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07%,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9平方米,均达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芜湖市城市管理局以“微改造精提升——建设口袋公园”破题,以聚焦市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掘城市“金角银边”,打造具有芜湖特色的“蕪小園”口袋公园品牌。这些口袋公园与周边综合性公园相互补充、互为点缀,是绿地系统和城市风景中“小而精”的重要节点,城市公园布局也由此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绿色生态网络。

黄山市山多林密,村落分散,传统的垃圾收转运模式难以实现垃圾的日产日清。2018年,黄山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实施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项目,采取项目运营市场化、清扫保洁收集网格化、压缩转运密闭化、终端处理无害化、智慧引领精细化、政企工作交叉化的工作措施,搭建了农村清扫保洁全覆盖、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的全链条智慧处理体系,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黄山模式”。不仅如此,这项工作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优化提升了全域旅游环境。

经济、生态效益双提升

绿金湖是淮北市区内最大的湖泊,如今,清澈的湖泊贯穿于城市之间,是人们游玩、休闲的好去处。而以前,这里曾是采煤沉陷区,污水横流,道路、桥梁断裂。对此,淮北市探索“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截至2021年底,共治理沉陷区面积达21.21万亩,治理率超过50%。

绿金湖矿山质环境治理项目是国家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也是淮北市重要民生工程,项目主要治理朱庄—杨庄矿采煤沉陷区,处于城市规划的核心区域。据了解,绿金湖治理工程完成后,正逐步打造成以城市绿心为主题,以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同为皖北城市,蚌埠被誉为“淮河上的明珠”。不过,由于蚌埠地势较低,淮河进入蚌埠后,来得急去得慢,一遇到洪水,泥沙便在这里堆积沉淀。当地百姓也有这样一句俗语:“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2021年10月,总投资53.48亿元,全长26公里、治理面积52平方公里的“靓淮河”工程启动。

“靓淮河”工程对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修复淮河生态、改善城市交通、优化人居环境、拓展城市空间等具有重要作用,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该工程拓宽拓深了淮河主河道,保障洪水在此能顺畅下泄,对切滩产生的弃土就地利用,加固加宽原有堤顶。同时,利用切滩弃土将堤防迎水面护坡调整为缓坡,重塑滩地形态,连通河滩水系,新增水面2600亩、城市绿地1.2万亩,市民可以更好地近水、亲水、戏水、乐水。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未来,淮河岸线还将增添更多观光旅游、健身休闲、文化景观等功能带,让淮河成为市民的“幸福河”。

科技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处理利用废旧铅蓄电池,减少面源污染;生产无醛秸杆生态板……在加强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始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擎。

位于界首市的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废旧蓄电池的回收、加工为主导,产品主要有电解铅、精铅、合金铅、ABS塑料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发布8项企业标准。作为安徽省百强企业,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目前该企业废旧铅蓄电池年处理总能力达120万吨,通过集中处理利用,可有效减少散落在全国各地蓄电池产生的面源污染,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还直接吸纳劳动就业1050人,在全国布局回收网点近千个,带动就业超万人。

如何将农作物废气秸秆变废为宝?在铜陵市的万华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园,秸秆经过加工“变身”为无醛秸杆生态板,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秸秆味,像这样以秸秆作为原料生产的环保生态板材,在强度、弹性等方面,都要优于相似的木质板材。

总投资10亿元的万华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园,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迪芬巴赫秸杆板制板生产线(型号CPS+)和温康纳贴面生产线装备,采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MDI(无甲醛胶粘剂)技术,建设年产25万立方米无醛秸杆生态板和年产800万平方米饰面板项目,同时建设长江经济带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三个中心(综合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首家集无甲醛秸秆板材生产、板材饰面加工、智能家居制造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家居产业园,预计年产值达11亿元。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