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奋发有为 争先进位 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23-03-01 阅读量:931来源:安徽生态环境

2月28日,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传达学习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批示,全面回顾2022年和新时代十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哨兵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以及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使命、知责担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连续2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6.1%、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8%,分别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巩固源头管控成果,强化环境要素支持,着力优化为企服务,强力推进“双招双引”,积极促进有效投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着力解决信访难题,全力防范化解风险,群众身边环境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全面加强监测体系建设,着力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打造生态环保铁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会议指出,新时代10年,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高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措施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同程度实现四个前所未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履坚实,建设美丽安徽的基础愈加牢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保铁军队伍建设更加坚强。

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赋予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两会”鲜明指出,绿水青山是安徽的优势所在、也是群众的福祉所在,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安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牢记“国之大者”,对使命任务、发展态势、现实基础做到胸中有数,更加自觉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去考量,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锚定目标,因势而为,工作目标上,未来五年要对标先进,奋力追赶,缩小差距,争先进位。工作思路上,要向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并重转变,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转变,向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转变。工作举措上,要更加注重源头治理,更加注重项目化措施,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辩证思考,增强本领,处理好“指标”与“感受”、“守正”与“创新”、“监管”与“服务”的关系,不断优化策略方法推动工作。

会议确定,做好2023年工作,重点做到“六聚力、六加快”:一是聚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二是聚力攻坚环境污染防治,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协同推进区域共保联治。三是聚力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提升群众获得感。要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按季度拍摄警示片,鼓励主动排查整改问题,持续推动环境信访问题解决。四是聚力保护自然生态,加快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开展示范创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五是聚力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完善体制机制。要更加注重利用市场机制,持续推进生态补偿工作,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六是聚力强化支撑保障,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深入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增强法规标准的约束与引领,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严密防控环境风险,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大力锻造生态保护铁军。

会上,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奖牌和证书,合肥、亳州、宿州、滁州、铜陵、安庆市生态环境局分别作交流发言。

厅领导班子成员、监察专员出席会议,厅二级巡视员,各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同志,厅机关正副处级领导干部,一至四级调研员,厅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