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安徽:勇当“碳”路者 实现“双碳”目标

发布时间:2022-12-15 阅读量:704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每项国家战略落地的背后,都孕育着安徽省赶超跨越的重大历史机遇。

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见证着安徽绿色发展的新脉动。

位于滁州天长市的光伏发电站。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黄山市,随处可见的茶园里,漫山遍野的“小黄板”点缀其间。黄山通过全域茶园绿色防控,插放黄板2800余万张,以生态“含绿量”铸发展“含金量”。

在蚌埠市,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提供着“蚌埠方案”。

在芜湖市,海螺集团在水泥行业首开先河,建成的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年可回收二氧化碳5万吨……

近日,安徽省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等“碳达峰十二大行动”,确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在奔向“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安徽勇当“碳”路者。

制造绿色转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看似宏大的能源革命主题,却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根筷子、一件衣服的制作变化上。

前几天,在第二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上,一件件“普通T恤”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好奇。“这是一件聚乳酸材料制成的衣服,它的原料其实就是秸秆!”安徽丰原集团副总经理陈礼平自豪地介绍,以秸秆为原料制成的贴身衣服,手感柔软舒适,而且具有抑菌、抗螨、不回潮的优点,还环保无毒可降解。

由聚乳酸材料制成的餐盘和水杯。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田间地头的农作物,“变身”低碳材料,成为安徽推进“双碳”发展的最鲜活注脚。

在池州市的安徽鸿叶集团,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转动,生产车间一片繁忙。竹吸管、竹筷、竹家具,各式各样的竹制产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走向全国各地。

“现在餐厅里的木筷子,几乎都被这些竹筷子代替了。不仅在国内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国外市场也有良好的美誉度,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谈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安徽鸿叶集团董事长殷明亮信心满满。一根根竹子正串起一条产业链,成为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

依托竹资源,做好竹产业。如今,池州不仅汇集了森林生态、林下经济、制造产业、食品产业于一体,而且连通了循环经济产业、减排产业,一边实现减碳减排,一边推动乡村振兴。

“拥抱‘双碳’战略,这正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具有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巨大市场。”安徽省发改委环资处副处长周强说。

如今,安徽在“碳达峰十二大行动”中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行动里,明确提出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

生活绿色赋能

“现在的新能源公交车真好,一点噪音都没有。”12月8日早上,合肥市民张建乘坐1路新能源公交车去单位上班。

谈起坐上新能源公交车的感受,市民纷纷坦言,现在合肥增加了不少新能源公交车,和过去的传统燃油车相比,发动机的轰鸣声几乎没有了,而且车辆运行也更加平稳,乘坐起来更加舒适。

这得益于近年来合肥市积极践行绿色出行理念,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客运管理处负责人介绍,2018年起,合肥市新增、更新的公交车均采用纯电动车型。至2020年末,合肥市中心城区公交线路营运车辆已全面实现新能源化。

数据显示,合肥公交集团目前在用的新能源公交车为3440台,占比达98%。该集团技术管理部经理杨海兵算了一笔账:2021年,合肥市公交车辆累计减少排放15.57万吨二氧化碳,“按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18.3公斤二氧化碳来算,我们减排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多种了850多万棵树。”

推动“双碳”目标落地,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是一项重要举措。

芜湖新能源公交车。芜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安徽省发改委环资处副处长周强介绍,安徽“碳达峰十二大行动”中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将继续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政府公务用车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替代,到2025年,新增及更新城市公交车中,合肥、芜湖市区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时,除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用途等因素经主管部门批准外,应全部购置新能源汽车。

挖掘绿色价值

在“双碳”背景下,林业在碳中和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主体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还是那片森林,但管理的意义不一样了。

2021年8月24日,安徽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落户旌德县,以14.57万元出售庙首林场3036吨二氧化碳排放权;

2022年3月12日,安徽省首单森林碳汇价值保险成功签约,为宣城两家国有林场提供5004.17万元风险保障;

2022年6月28日,安徽省首批森林碳汇授信贷款在宁国市落地,给予3家经营主体贷款167.5万元……

一笔笔碳汇交易的背后,之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而言,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实践,之于庙首林场来说,将空气“变现”,产生的资金,可反哺林场用于森林管护生态建设,一举多得。

俯瞰旌德县庙首林场。旌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数据统计显示,作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庙首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达3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1.4%,林木绿化率91.8%。该林场按照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标准开发碳汇造林项目,目前林业碳汇交易已达10311吨。

在庙首林场负责人看来,林业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调动社会企业参与造林育林的积极性,还可以鼓励企业推行低碳生产,让“绿色颜值”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态价值”。

虽然碳汇交易在安徽刚刚起步,但已经慢慢步入正轨。庙首林场总面积53481亩,其中大部分以乔木林为主,树木固碳能力正处于高峰期,因此林业碳汇交易前景可观。 “林业碳汇交易只是一个起点,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推动绿色金融赋能生态资源实现有效转化,形成良性循环。” 安徽省发改委环资处副处长周强表示,落实“双碳”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未来可期。(周坤 汪瑞华 胡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