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 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国家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科学规划、 系统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经济发展。
在当下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持续活跃,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生物经济的发展能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哪些崭新的解决方案呢?
提升生物经济创新能力
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是生物领域技术创新的基石,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十四五”发展生物经济的五个原则之首。
如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正在发生重塑变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交叉融合等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必将给未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带来重大影响。
日前,我国科学家通过对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的深入研究,创新了高密度能量与高浓度二氧化碳利用的生物过程技术,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成为科学家乃至全社会都在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这一突破令人振奋,但距离产业化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仍然面临巨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挑战。从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的角度出发,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持续提升合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说。
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是《规划》制定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之一。
对此,《规划》提出,要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能源、环保等产业,推动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等发展,拓展生物技术惠民应用试点示范,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在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规划》提出要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例如,推广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重点在日用制品、农业地膜、包装材料、纺织材料等领域应用示范,推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性能,积极开拓生物材料制品市场等工作均是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示范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
同时,运用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等生物技术,推动实现水体脱氮除磷、重金属土壤修复、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推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发展污染物生物环境响应监测、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生物资源回收利用等生物环保产业链也将成为打赢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助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加快生物制造技术赋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是重要的部署之一。
“这其中包括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等。”王翔说。
健全生物资源监管制度
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保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是《规划》明确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要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生产方式更可持续的新期待。
“《规划》专门设置两章对生物安全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大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健全生物资源监管制度,开展生物资源全面普查,夯实生物资源保护技术基础。”王翔说。
此外,《规划》还详细部署了确保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发展方向。例如,着眼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目标,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等方向,构建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推动生物资源严格保护、高效开发、永续利用。同时,加快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菌种与蛋白元件库,推动生物工艺在化工、轻纺等行业推广应用,构建生物质能生产和消费体系,推动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记者吕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