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怀远县:人鸟共生筑和谐 生态流量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12 阅读量:1056来源:蚌埠新闻网

乍暖还寒之时,清晨五点,挖藕人老钱裹着厚厚的棉袄,蹲守在藕塘边的简陋房屋内。不远处,白天鹅的声声嘶鸣划破凌晨的寂静。“这些‘大嗓门’客人白天黑夜都在叫,给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老钱说。

在他身后,是特意为白天鹅保留的200多亩藕田,成群结队的白天鹅,或翱翔于蓝天,或嬉戏于水面,或浮游于浅底,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天鹅用嘴夹断的藕节随风飘到了岸边,这是它们在“自助餐厅”就餐后留下的残羹。

白天鹅在荆山湖栖息觅食。

“天鹅能在这里安家,一部分得感谢朱老板的仁义!”老钱指向一名正在指挥挖藕的中年人。朱先生,一名来自皖南的种植大户,他来到大河湾种植了2000多亩藕塘,每年寒冬都会特意留下2万多斤莲藕供天鹅食用,“天鹅有了吃的,才会在这里停留。”

在荆山湖这片淮河岸边的湿地,每一次细微的生态变化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这种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自对环境保护的长期实践。

怀远县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203条,目前已完成161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治理面积超140万平方米,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怀远县对沿岸违规养殖场进行清退,同时实施水系连通工程,让死水变活水。另外,建设生态护岸,种植净化植物,以及随着“河湖长制”“林长制”的深化落实,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吸引更多候鸟“用翅膀投票”,选择在这里栖息。

“三年前第一对天鹅在这里落脚时,我们都没想到,如今它们会成群结队地飞到这里来。”站在自家藕塘边的朱先生,望着远处嬉戏的鸟群感慨万千,“亲历了大河湾变身‘天鹅湾’的过程,曾经的市民‘菜篮子’,而今变成了‘天鹅食堂’。”

在鸣叫声中听见责任

“不分日夜地叫,虽然有点吵,但这是我们幸福的责任。”住在藕棚的钱先生自愿当起了义务护鸟员,“棚顶上架有太阳能监控设备,有人靠近鸟群时,我就会通过监控喊话警告他们远离。”

“现在,这里每天都有人巡视。”怀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林业局)总工程师王辉注视着水面,“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有六七百只天鹅在这里栖息,大河湾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越冬候鸟种群数量和种类明显提高。除了白天鹅外,还有成群的黑水鸡、白骨顶和鹤类等在此落脚。”

这种守护精神正转化为制度力量。

王辉介绍,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我们利用重要节日广泛宣传相关法规政策,发动各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排查捕鸟网并加强自然保护区等关键区域的巡查。同时,联合多部门开展执法检查行动打击非法交易行为。此外,还结合专项行动排查整治湿地、林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措施恢复占用、损毁的林地植被,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及污染防治工作。

生态流量激活“发展密钥”

在这片特殊洼地中,莲藕种植与生态保护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生态流量也不断激活着发展密码。

种植户们摸索出了“春种冬留”的生产节奏,实现了“人鸟分时共享”。2000亩藕塘既为市场输送了优质农产品,又为鸟类保留了越冬的口粮。而天鹅在这里“就餐”后留下的排泄物也为莲藕来年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

朱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虽然少收了一点藕,但莲藕的丰产丰收却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天鹅的到来让这个传统农业镇成为众多人士争相奔赴的新坐标。

在荆山湖周边,时常能看到摄影爱好者或架起“长枪短炮”,或启动各类无人机拍摄,并将相关的视频、图文上传至网络分享给更多人,镇上的农家乐也因此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创作者和市民游客,这也为后续进一步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春风送暖,到了三四月份,最后一批白天鹅将从这里起身飞往北方。朱先生蹲在岸边望着天鹅感慨道:“等开春天鹅北飞后,我们该补种新藕,期待下一个丰收年。”

当天鹅成为“荣誉村民”,当藕田变成“生态银行”时,鸟类不仅找到了生存乐园,村民也获得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密钥”。(蚌报融媒体记者 谢勋章   实习生 高钰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