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江淮大地天更蓝 水更清 环境更优美

发布时间:2024-03-07 阅读量:227来源:安徽环境新闻网

编者按:候鸟在天空欢歌、江豚不时跃出水面微笑、麋鹿在洲滩芦苇丛中飞奔……这样和谐的生态图景,在长江沿线随处可见。一江碧水,不仅牵系着地方人间烟火,同样关乎着鱼类、鸟类等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近年来,长江沿岸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动环境治理。在两会期间,大皖新闻、潇湘晨报、九派新闻、江南都市报、现代快报开展五省媒体联动特别策划,展现长江流域生态之美,向碧水告白。

近年来,安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新台阶,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陈红枫:

完善农业面源监测体系  打好碧水保卫战

作为一名生态环保科技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主要为土壤与固废环境管理、面源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一直在关注生态环境领域的问题。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陈红枫就提出了“建立健全长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的建议”,财政部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进一步对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职责、补偿协议、权责关系等内容作出规定,以解决责任界定和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目前,已推动全国21个省份在20个流域(河段)建立起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长江经济带已建立7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陈红枫介绍说,202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作协议》,皖苏两省在长江干流和滁河流域建立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良好工作局面。

“近年来,在开展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陈红枫说,生态环境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协作配合,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业源调查并共享相关数据,生态环境部门协调水利、自然资源、气象、巢湖管理局等部门提供了相关核算和模型模拟所需基础数据,保障了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陈红枫建议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与数据共享机制,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源调查质效,逐步完善农业面源监测体系,动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建立动态更新数据库,为实现科学、精准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全国政协委员李霞:

加快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法治化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流域的生态补偿都是以上下游地方政府作为区域补偿主体,在上级政府协调下探索横向区域生态补偿工作。2012年以来,皖浙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经过三轮实践,流域水质连续11年达到考核要求,每年向浙江省输送近70亿立方米优质饮用水,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模式”。2015年9月,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被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级行政区推开。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安徽省委会主委李霞认为,“新安江模式”对在国家层面上大流域生态补偿和省级以下行政区域内小流域生态补偿均具有典型意义。而推动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支撑。

李霞建议,推动皖浙两省共同制定《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新安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办法》等法规,指导两省通过法律的形式,把生态补偿成功模式和长效机制固定下来,推动试点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补偿法治化路径。“以法治化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实现‘依法共治、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发展共进’的流域生态保护目标,真正使‘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引领全社会营造依法履行生态补偿义务的法治氛围。”

最新数据

巢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兼具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保障供水等多项重要功能。今年2月底,安徽省巢湖管理局2023年巢湖生物资源调查最新成果出炉,在巢湖流域水环境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共调查到鸟类311种,底栖动物85种,鱼类59种。另据大皖新闻记者拿到的监测数据显示,巢湖水质持续改善。

在此项最新调查成果中,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因全年观测到的数量明显增加,首次成为常见鸟种。对此,鸟类专家虞磊称,相关数据用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珍稀候鸟从“稀客”变成“常客”,生物多样性调查为摸清巢湖生物资源情况、巢湖生态修复等提供有效数据。

一份来自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2023年入湖河道水质分析报告显示,全湖水质改善明显,巢湖水质稳定保持湖库Ⅳ类,2023年1-6月,全湖平均水质达到湖库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富营养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2.4。国控断面全面达标,国控断面达标率自2020年达到100%以来一直稳定保持这一水平。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向好,2023年8条主要入湖河流均达到地表Ⅲ类及以上,其中2023年上半年,派河水质达到地表Ⅱ类。出湖入江水质保持优良,平均每年向长江输送40亿方Ⅱ类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开宁,是一位长期跟踪研究巢湖的资深专家,他对记者说,随着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修复,巢湖水质持续改善,这和休渔养湖、治河清源等相关。在陈开宁看来,巢湖治理从单纯污染治理转变为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近年来实施了湿地建设、生态林建设、退田还湖等一系列措施,还有诸如加快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深入开展入湖河流整治专项行动、入湖排口攻坚行动等,使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部门行动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过去一年,安徽聚力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差距缩小。全省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改善幅度均居全国第 7、长三角前列;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达90.2%,改善幅度居全国第3、长三角第1。

在推进碧水保卫战工作中,我省组织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展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强化江淮运河水质保障,完成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省内重点河湖入河排污口排查。长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质保持Ⅱ类,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为 93.8%、85.6%,引江济淮输水干线水质达到Ⅲ类考核要求。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全湖水质保持Ⅳ类,总磷、总氮浓度分别下降 19.5%、23.4%,连续三年做到沿湖蓝藻无异味。长江(铜陵段)、安庆潜水(潜山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024年是全面落实全国及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打造美丽安徽的重要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省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水环境方面,将开展不达标断面攻坚行动,深入分析原因,“一断一策”推动整治,彻底解决根源性污染问题,推动尽快达标。开展城市水质指数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姚一鸣 魏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