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建有自然保护区109处

发布时间:2023-05-23 阅读量:387来源:中安在线

今年5月22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登记名录达1300余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达5481份;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长江江豚在安徽段种群数量增长明显;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众多鸟中国宝从“初现”到“频现”安徽,“用翅膀投下了生态赞成票”。

构建空间保护体系,全省共建有自然保护区109处

据了解,我省出台全国首部省级林长制法规《安徽省林长制条例》,修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等20多部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和规章,印发加强长江(安徽)水生生物保护、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实施意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各市结合实际推动实施风景名胜区“一区一法”,出台《安庆市长江江豚保护条例》。马鞍山市与南京市、镇江市协同制定《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共同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全省拥有“大别山”和“黄山—怀玉山”2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成为全国49个候选区之一,全省共建有自然保护区109处,初步建立了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大鲵、连香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布局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开展“四廊两屏”建设,推进“五大森林”行动,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省涌现出薛家洼、淮北绿金湖等一批优秀生态治理典范,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充分保障生态系统、关键物种与种质资源的生存空间。

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生物多样性县域本底调查是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识别威胁因素、分析保护成效的根本途径,是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重要基础。

2022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持续推进以大别山、黄山—怀玉山(安徽境内)两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初步构建省级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接下来主要从生态系统多样性、陆生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大型真菌、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7个方面对各县区开展调查评估。

全省将分批次开展调查工作,今年先在大别山、黄山—怀玉山两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2个县区和合肥市肥西县启动调查工作,至“十四五”末实现全省县域本底调查全覆盖。计划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摸清全省重要区域县域内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保护状况,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和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生境等现状;同时完善区域物种名录,形成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并评估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及影响因子,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建议。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将为今后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提供基础依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2022年,安徽健全湿地保护机制,建立了由14个省直部门组成的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湿地保护率等保护指标纳入了林长制、河长制等考核内容。扩大湿地保护网络,新设立了安徽芜湖外龙窝湖、安庆新洲、涡阳包河等3处省级湿地自然公园,联合发布了包括黄陂湖等7处湿地的第二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

同时,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湿地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筑起了保护巢湖的天然生态屏障。

下一步,我省将健全法规制度,推动制定《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办法》,编印《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和分级管理制度,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发展湿地生态产业,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利用等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推动建立湿地联合执法与监管协作机制,提升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

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

近年来,我省连续开展了大规模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我省积极改善野外扬子鳄生存环境,生态修复核心栖息地263公顷,进一步扩大了野外扬子鳄适栖范围。其次,加强对野外扬子鳄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在保护区全域开展野外巡护,年均累计巡护1.2万余次、总里程超过15万公里。联合属地职能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合巡护执法,齐抓共管,及时处置和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保护区GIS监管平台如期建成投入使用,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科技设备提升保护监测水平。持续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和野外种群资源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2022年,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26窝602枚,孵出幼鳄372条,再创历史新高,显示了野外种群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做好扬子鳄野外种群保护复壮的同时,不断加强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和繁育设施的建设。扬子鳄繁育中心目前建有饲养池73个,繁殖种群养殖塘口12处,年繁殖能力在1000条左右。2021年,为探索扬子鳄就地越冬饲养模式,投入资金1600多万,建成约2.39公顷、容纳2000余条成年扬子鳄就地饲养越冬的基础设施。在系统总结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的基础上,发布了我国首个地方标准《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填补了扬子鳄繁育技术领域的空白。2021年,《扬子鳄规模化人工繁育精细化管控技术》获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人工繁育技术、设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了扬子鳄种质资源的安全,为扬子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 汪乔 许梦宇 实习生 王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