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3月29日,大皖新闻记者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1%,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获优秀等级、位次提升至全国第8位。2024年底安徽省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同时将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2025年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2024年底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
据悉,2022年安徽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1%,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获优秀等级、位次提升至全国第8位,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2.8%,已连续三年超九成。
“今后我们将大力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深化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动应对。”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哨兵介绍,安徽省将开展VOCS污染问题排查整治、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提升、臭氧精准防控体系构建和污染源监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27年力争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
“我们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健全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推动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曹哨兵表示,到2024年底安徽省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到2027年力争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左右。同时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严密防范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深入实施农村净水攻坚行动,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全部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0%以上。
2025年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安徽省将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2025年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什么是“无废城市”?安徽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具体打算是什么?
“所谓的‘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曹哨兵介绍,“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尽可能最小、整个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更加充分、整个城市固体废物处置更为安全。
目前,安徽省合肥、马鞍山、铜陵3市已跻身“十四五”时期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行列。安徽在推动3个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的同时,梯次推动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今年推动阜阳、滁州、芜湖、宣城、池州、安庆6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推动蚌埠、淮南、淮北、黄山、宿州、六安、亳州7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5年实现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
今年稳妥推进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安徽省重点实施了长期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截至2022年,安徽省已修复废弃矿山2980个、治理率84.2%,已修复面积29.8万亩、治理率67.3%。
下一步安徽省将突出“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生态屏障,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对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的骨架支撑作用,积极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会同有关部门落实“9+3”重点任务和40项重大工程。同时,持续开展绿色矿山建设,配合发展改革等部门指导皖北6市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今年全省计划治理废弃矿山241个、面积3.06万亩,预计五年内安徽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率将高于90%。
安徽地跨暖温带,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湿地镶嵌交错,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环境。安徽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安徽省将积极稳妥推进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和风景名胜区,规范设立安庆江豚、金寨西河大鲵、黄山大鲵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芜湖外龙窝湖、安庆新洲、涡阳包河3个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同时,实施扬子鳄、安徽麝等极小种群保护、救护工程,开展安徽麝、银缕梅等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调查和拯救繁育建设。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