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清理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2021年8月起,安徽省启动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零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出“组合拳”,守护“安心水”
为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安徽省主动创新,多措并举,积极推进问题整治。
一是聚焦效能提升,定制“说明书”。结合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聚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创新编制了《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手册》,汇集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梳理了执法要点,详述了执法步骤。该手册清晰明了,易于操作,切实发挥了工作指引作用,有效提升了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水平。
二是聚焦问题排查,给出“体检单”。组织各市通过拉网式排查、异地互查、重点核查等方式,对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开展全面清查,并专项制定了省级核查方案,抽调业务骨干组成4个检查组,对全省16个市52个地级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抽查。根据地方自查、省级抽查情况,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及时通报了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下发了水源地环境问题清单,以清单式管理推进问题整治。
三是聚焦问题整治,开好“处方药”。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科学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具体措施、任务分工、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强力推进整治工作。同时,实行问题清单整改销号制度,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做到整治完成一个,销号一个,确保问题整治到位。
四是聚焦督查帮扶,加装“助推器”。利用挂牌督办、下发提示函、督办函等多种形式,督促地方压实责任链条,加快整治进度。仅2021年以来,已针对全省水源地环境问题向各市人民政府通报2次,向相关市人民政府印发督办函或提示函督促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工作10次,并对少数问题突出的地区实施挂牌督办。
五是聚焦风险防范,打好“预防针”。积极推进95条重点河流开展“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涵盖了全省县级以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和跨省界河流,覆盖了长江、淮河、新安江等重点流域,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计54条重点河流完成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认真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及时修订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完善预警体系,提升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有效防范风险隐患。
六是聚焦科技支持,构筑“一张图”。搭建“饮用水专项工作调度”平台,实时调度问题排查整治进展,实行动态化管理,提升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水平;探索搭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管控“一张图”平台,利用高科技手段,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非现场执法打下基础。
交上“满意卷”,守住“生命线”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自2021年以来,安徽省共排查整治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313个,乡镇及以下“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273个,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滁州市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为推动力,针对城西水库和西涧湖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围网养殖、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二级保护区内存在“散乱污”企业、砂石堆场等违法违规项目问题,投入资金8亿余元,完成2000余户征迁,建成61个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解决了5000余户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并清理取缔了44个“散乱污”企业、2个水产养殖场,增设了3个水质监测预警站。
淮南市取缔了保护区内淮河沿岸非法码头11处,拆除设备46台、简易房屋2000多平方米,驱逐停放车辆200多台,整治淮河岸线非法物料堆场72处、1000多亩,清理煤砂100多万吨后,投资260万元对一水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近9万平方米河滩地进行绿化美化,栽植垂柳等2400余株,月季等1900余平方米,铺装透水砖园路等2900余平方米,建成游园休闲活动广场、园路及沙滩等。
铜陵市拆除了一、二水厂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港务公司8、9、10号码头及金港码头,投资1.84亿元实施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南延伸工程,结合现有场地地貌肌理和人文特色,对现状大地景观和部分工业遗迹进行保护性改造利用,修建成供市民健身的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及公园管理用房等,将原本灰尘漫天的码头集群打造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沿江风景线。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安徽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各级各部门联动,提高水源地环境治理水平,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强化执法队伍科技装备,巩固水源地整治成果,防范水源安全风险隐患,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沈世伟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