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安徽筑牢生态屏障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2-03-31 阅读量:1048来源:新华社

着力建造新安江、长江、淮河以及江淮运河4条生态廊道,构建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两条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长三角生态屏障……不久前公布的《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亮明安徽全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决心。

作为长三角上游和腹地,安徽森林面积约占长三角三分之一,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从这里向东奔向大海,各类自然保护地星罗棋布,承担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重任。近年来,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瞄准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始终坚持推进生态建设,昔日“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美景开始重现。

全力守护碧水东流

早春时分,草长莺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渡口,新安江碧波荡漾,两岸青山点缀着白墙黛瓦的徽派房屋,犹如山水画卷。

深渡镇大茂社区党总支书记姚顺武正在茶园里检查农药禁用情况。“为保护水源,镇里所有茶园禁用农药已经两年。”他说。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是浙江最大的入境河流,为杭州重要水源地千岛湖提供了超60%的入湖水量。自皖浙两省2012年在新安江流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来,仅黄山市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实施生态保护补偿项目325个,关停淘汰污染企业22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制度保障下,新安江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下游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为优。

新安江是安徽守护长三角水生态的一个缩影。安徽境内水资源丰富,长江、淮河横贯而过,滋养着长三角中下游广袤之地。

聚焦长江大保护,沿长江划定三道生态防线,拆除非法码头,全面实施禁捕退捕,对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质基本实现监测监控;

强化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实施引江济淮治污规划,取缔淮河干流非法采砂船只千余艘;

建立河湖长制,5万余名河长、2200余名湖长守护安徽的河湖岸线……

守护好长三角的“源头活水”,才能输送一江清水。2021年,长江流域安徽段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7%,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长江再现野生江豚嬉戏的自然景观。

提升“含绿量” 当好“绿屏障”

海拔500多米的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深处,一株株红豆杉舒枝展叶,迎接春天。这片位于皖南、绵延超过2万亩的林场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长三角的沃土上。

在长三角的森林面积中,“安徽绿”约占三分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并明确以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为重点,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

“作为长三角上游省份,安徽守绿护绿的意义重大。”安徽省林业局副局长齐新说。

皖西大别山区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皖南山区位于钱塘江流域上游,筑牢这两道“绿色屏障”,不仅能够澄净下游江河水质、涵养地下水源,而且还能固碳生氧,有助于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所属的宣城市毗邻苏浙,地近沪杭,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0%。当地林业部门曾算过一笔账,全市森林年固碳可达420余万吨,是该市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的1.5倍,成为长三角区域名副其实的“绿肺”。

让青山更绿,让江河环翠。近年来,安徽实施林长制,以制度创新促“林长治”;2021年,围绕皖西、皖南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完成造林182万亩、森林抚育超过600万亩。安徽提出,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超过31%,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

美丽“后花园” 发展新空间

一场春雨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路西村的千亩高山茶园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同仙境,吸引不少游客在茶园间品茗赏景。旌德县森林覆盖率近70%,当地正积极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旅游和森林康养基地。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康养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动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

“目前,黄山等皖南地区接待的省外游客约有七成来自长三角,皖西大别山区也成为越来越多沪苏浙游客的目的地。”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云波说,安徽已成长三角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面向“双碳”目标,安徽还为长三角提供更多的生态价值实现形式。

2021年8月,安徽首单3036吨、14.57万元的林业碳汇线下交易在旌德县庙首林场诞生。庙首林场场长姜育龙说,碳汇交易后,不少沪苏浙企业找上门来,咨询如何测算固碳量、开发碳汇产品。

“安徽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屏障,还可通过碳汇交易为长三角区域的绿色发展开拓空间。”安徽省碳汇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李铮说。

放眼“十四五”,安徽更加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美丽长三角的画卷上描绘更精彩的“皖”美图景。(记者杨玉华、马姝瑞、水金辰、汪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