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十四五”期间 安徽将恢复天然湿地约9000公顷 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发布时间:2022-03-17 阅读量:1265来源:安徽环境新闻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3月15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安徽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35 年,全省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安徽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期间,安徽将恢复9000公顷天然湿地,并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同时,加强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长吻鮠、刀鲚、“四大家鱼”等重要水生生物“三场一通道”等关键生境的保护和修复。

“十四五”期间恢复9000公顷天然湿地

近年来,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省106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 87.7%,好于年度目标13.2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水环境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被生态环境部认定为“优”。

不过,安徽的水资源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皖北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2、全国的1/4,缺水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用水长期被挤占,存在地下水超采现象。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在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恢复等方面实现突破。对长江等重点水域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有效控制南漪湖等29个重点湖库的营养状态。推进皖河等35段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恢复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焦岗湖湿地等天然湿地约9000公顷,建设十八联圩等27处人工湿地。“十年禁渔”全面落实,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

重要跨省河流、主要跨市县的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完成,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基本形成,巢湖、淮河干流、颍河、涡河、新安江、水阳江、皖河等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水平得到提升。2035 年,全省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安徽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

2024 年底前, 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结合引江济淮工程,同步推进城乡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基本解决皖北地区饮用水氟化物、钠离子等超标问题。到2025年,设区市实现市级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全覆盖。

深入推进城镇污水治理,全面推广城镇污水治理“三峡模式”和“芜湖经验”,实行厂网一体化建设,推行厂网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城市老旧小区和管网空白区污水管网建设,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到70%,或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加快补齐市、县现有污水处理能力缺口,2023 年底前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基本满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需求。

巩固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全面排查整治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发挥各级河(湖)长作用,加强巡河管理。2024 年底前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加强重要水生生物关键生境的保护修复

在重点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安徽将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排查整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

同时加强物种保护,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建立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加强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长吻鮠、刀鲚、“四大家鱼”等重要水生生物“三场一通道”等关键生境的保护和修复。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加大珍稀、地方特有水生生物苗种放流比例,加快恢复水生生物种群适宜规模。加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庆市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各类水生生物保护类自然保护地建设。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果,抓好长江“十年禁渔”。

2025年 ,全面建成环巢湖十大湿地

开展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实施城市污水系统提质增效行动,建成西部新城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协同推进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污水处理能力达 340 万吨/日,新建雨污管网1500公里。

加快推进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等重点河流治理,持续加强杭埠河、白石天河等清水河流保护,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构建巢湖流域省、市、县、乡镇四级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建设巢湖农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超级站,逐步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质量影响的动态评估。

实施控磷专项行动,有效降低巢湖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暴发风险。开展入湖河流河口、巢湖重点水域底泥清淤,完成南淝河、塘西河河口底泥清淤。加快环湖湿地规划建设,到2025年,全面建成肥东十八联圩湿地、玉带河湿地,巢湖半岛湿地、柘皋河湿地、槐林湿地,肥西三河湿地,庐江栖凤洲湿地、马尾河湿地,包河区巢湖湖滨湿地、派河口湿地等十大湿地。到2025年,环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湿地生态屏障基本构建,加快打造世界级城市湿地群。

同时,深化“数字巢湖”建设,完善监测体系,构建巢湖综合治理“智慧大脑”。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建设,加强巢湖研究院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水污染预警溯源、蓝藻水华防控等技术,让巢湖成为湖泊治理新技术的“应用场”。

与河南、江苏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

推进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以淮河干流水源和南水北调东线、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为基础,开展农村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建设从水源到用户的配水工程。

持续做好沱湖、洪泽湖流域跨界水体联防联控,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机制。加强与河南省、江苏省沟通协作,积极推进淮河流域跨省河流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

同时,实施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大运河岸线1000米严控占用滨河生态空间新增非公益建设用地,2000米核心监控区范围内,严禁新建高耗水、高污染和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以及不符合港口规划的码头工程。推进大运河滨河生态屏障建设,统筹推进沿线植被恢复与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和河湖生态修复,提高大运河轴线与周边河湖水系的连通性。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