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带来了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意见和提案。代表委员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在促进安徽经济发展、致力改善民生的道路上,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护佑安徽的绿水青山。
省政协委员李益湘建议:
开发地热资源 建大型空气储能电站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将被大量使用。“然而太阳能、风能受时间和天气影响非常大,极不稳定,而煤电、核电持续发电,不能调节用电峰谷。”省政协委员李益湘建议,利用我省遗留的巨大废弃地下空间建立大型空气能储能电站,同时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的问题,调节电网巨大峰谷差,实现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供需平衡。”
利用采矿地下空间 建大型“充电宝”
据李益湘委员介绍,目前调节电力峰谷的方式多依靠水库蓄能电站,调节用电和发电的峰谷变化。而抽水蓄能电站受水能、地形的条件限制大,难以大量推广应用。“利用压缩空气储能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可实现对环境的零排放,零污染。”简单地说,就是在太阳能、风能充足或用电低谷时,将空气压缩储存于地下储气室中,将电能转化为空气能存储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高压空气,带动发电机发电。“也就是利用地下采矿空间建立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风能充电宝,以此解决光伏和风电等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难的问题,提高其能源利用率。”如果采矿地下废弃空间地下水非常丰富,且疏干排水费用较高时,也可建立地下抽水蓄能电站。
“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生产矿山现有1042个,关闭矿山600余座,其中煤炭去产能关闭大型矿山15座。这些矿山大部分为地下开采,形成了大量废弃的采矿空间,是建立大型空气储能电站的理想场所。”李益湘委员认为,尤其是我省的两淮煤矿开采区,多年采矿形成了巨大的开采空间,且有支护良好的运输巷道,完全可以参照火电坑口电站一样建立空气能储能电站。与此同时,建储能站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还可减少采煤塌陷范围。
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减少“碳排放”
除了建大型空气储能电站,李益湘委员还建议我省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
据介绍,我省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全省经勘查评价的地热水水源地37处,地热开采量923.5万立方米/年,全省地热实际开采量190万立方米。根据《安徽省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显示,我省主要城市的浅层地热如果能充分利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296万吨。“我省属于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最为适宜开发浅层地热能。”不过,李益湘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省浅层地热能的打井范围、密度与供热、供冷面积匹配研究不够深入,并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碳减排的优势。
为此,他建议,加大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支持,明确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方向,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同时加大科技攻关,解决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瓶颈问题,“比如,浅层地热能重点解决地下温度场利用与建筑物冷暖双供面积匹配问题。深层地热重点是在中心城市,如合肥寻找深部层状热储层位,力求在‘十四五’有突破。”另外,大力引导和扶持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做大做强地热开发和室内供暖、供冷设备研发、生产企业。
省政协委员王阳建议:
抢抓机遇 实现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抢抓光伏产业发展机遇,形成“制造+应用”双轮驱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合肥市也成为全省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电池组件出货量超20GW,居全国第三位,合肥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居省会城市首位。
“不过,我省光伏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还存在不少挑战。”王阳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光伏产业总体规模同江苏、浙江等省份存在差距,且有近三成企业因技术迭代慢、制造工艺落后而停产。“除了产业能级需要提升,应用推广力度也不够,省内缺少‘新能源+储能’、大型储能示范项目。”
王阳委员建议省发改、经信等部门统筹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等政策资金,对纳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的企业加大奖补,支持龙头企业新增产能落户;支持合肥市级光伏产业基地申报省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对光伏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给予支持;加强对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地区的指导和协调,加大电网规划、改造和接入力度,支持长丰县、庐江县争创国家光伏开发试点示范县。
另外,她还建议省金融主管部门给予光伏企业金融扶持,从省级层面推动银行与光伏企业间协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光伏企业的信贷投入,开展光伏发电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省政协委员苏凌寒建议:
统筹清洁能源替代和用能安全
目前,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各类能源品种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呈全面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全省煤电占比仍接近70%,高于全国和长三角平均水平,特别是“皖电东送”进一步加剧了煤电占比过高的问题。与此同时,我省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增长阶段,人均能耗和碳排放仍面临刚性增长,全省建筑、交通、生活等领域的碳排放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省政协委员苏凌寒建议科学合理地确定我省碳达峰时间,加强资源、能源的源头节能和保护,统筹清洁能源替代和用能安全,稳步提高清洁能源占比。
“要充分调研分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及碳排放现状趋势,识别我省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合理确定全省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能源消费总量。”苏凌寒委员建议坚持节约优先,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力度,稳步安全推动纳入国家规划保护目录的核电厂址保护工作,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加大硅基太阳能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苏凌寒委员还建议,在工业领域尽早制订重点行业、企业的达峰和深度减排行动方案,继续推进工业节能,加大高耗能产业的工艺技术节能、电机节能,以及创新工艺节能。在交通领域加大推进先进节能汽车、电动汽车,加快实现电气化进程,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造慢行交通出行系统。在建筑领域提升建筑效能,加快全面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农村地区大力推进节能建筑,采取激励政策,强化家用电器节能,提升电器节能标准。(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