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生态振兴勾勒出安徽乡村发展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23 阅读量:14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怀远县的乡村房屋

金秋时节,走进蚌埠市五河县大新镇毛滩村,空气清新,道路整洁。伴随着阵阵微风,池塘边金黄的稻穗轻垂,倒影在水面上轻轻“舞动”。村民邓传松穿过稻田小路径直走向水塘。每天空闲时分,他都会来到水塘边检查水质、排查周边环境问题。邓传松承包的1000平方米水塘由村里统一分发,用来种藕、养鱼。经过长期的悉心管护,今年这片水塘将收获1000多斤的鱼,给他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当前,随着各地乡村生态振兴步伐持续加快以及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像邓传松这样的村民已不再是乡村环境治理的旁观者,成为了乡村环境的守护者和受益者。

日前,记者随省人大环保世纪行走访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探访两地如何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村民增收。

怀远县乡村的沟塘内栽种净水植物

闲置水体变身农民增收“聚宝盆”

农村水体水质深刻影响着村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然而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倾倒、养殖废水直排等现象未完全断绝,使得乡村闲置水体极易遭受污染,即使治理成功也存在“返黑”风险。

“农村很多水体受到污染,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王成贵说。农村水体富含氮、磷等元素,这些有机物质会导致大量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滋生,引起水体水质恶化,但同时这些元素也是水生动物、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怀远县兰桥镇大观村的一处无名水塘几年前曾被判定为黑臭水体,该村把生活污水、种养废水、水塘底泥等进行生态化处理利用,实现“截污—转化—回用”闭环。具体做法是将稻虾种养退水直接用于果树灌溉,把处理达标的水体底泥用作育苗基质,同时构建鱼菜共生系统,带动农户参与日常管护、采收和销售工作,实现获利增收。

在水系发达的五河县大新镇毛滩村,该村因地制宜地通过合并分散的水域统一治理黑臭“坑塘”,并以分段承包的形式让村民参与水体管护。以一个水塘承包户为例,通过养鱼、种植莲藕,每年经济收入可达到4万-5万元。

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2024—2026年)。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治理4942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面积约2391万平方米。同时,全省各地乡村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和社会资本以认领、承包经营等形式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水体,宜农则农、宜渔则渔。通过栽植莲藕、菱角等水生作物,自然放养鱼类和河蚌、田螺等,将“污染物”转化为农业生产资源。在减少治理成本的同时,让农村水体转变为经济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首厕过关”成为全国改厕创新样板

“改厕”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必由之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皖北地区累计完成改厕235.7万户,占全省改厕总量的53.8%。

今年7月,全国农村厕所革命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召开,五河县的“首厕过关制”示范教学点成功入选全国农村改厕小改进微创新7大典型案例之一。

五河县“首厕过关制”示范教学点

何为“首厕过关制”?

“简言之,就是村里第一个改的厕所要严格达标,质量上让老百姓满意,才能继续推行。”在五河县“首厕过关制”示范教学点,五河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张文君说。五河县以“自愿为主、重点帮扶”的方针推行农村改厕,针对镇村人员业务不熟、建设标准执行不严、农民群众参与不够等问题,在全县范围内创新建设5个“首厕过关制”示范教学点,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自2022年以来,五河县累计开展省市县各类培训300余场次,参训人数超过3500余人次。

在改厕费用方面,五河县每户的改厕奖补资金标准为1900元,资金由县级统筹,老百姓不需要多掏一分钱。为解决村民改厕的后顾之忧,五河县投入约1600万元建设40个改厕长效管护服务站、199个管护服务点,覆盖了全县14个乡镇199个行政村。“村民如遇到厕所水管损坏、零件缺失等难题可以直接拨打管护站的电话,服务点会派专人上门解决。”张文君说。自2017年实施改厕以来,五河县先后投入改厕资金近1亿元,新(改)建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5万户,改厕普及率达95%以上。

高颜值乡村驶向振兴共富快车道 

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北临风景优美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是我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021年以来,该村“唤醒”闲置的房屋、水塘等“沉睡”资源,打造包含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等在内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暨五河县沱湖龙虾节”。

大岗村党总支书记郭梅告诉记者,大岗村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乡村环境。全村以网格区的形式对户厕、沟塘、垃圾、绿化进行精准管护。同时,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和秸秆综合化利用,实现“四源同治”。地表水中的氨氮、总磷、总氮三项指标均达到Ⅲ类标准。

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村民迎来螃蟹丰收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投入,对和美乡村建设给予资金支持。以省级层面为例,省级财政在下达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内,按照平均每村1000万元的标准支持精品示范村建设公益性基础设施。“我们流转了5000亩地用于稻渔综合种养。受益于和美乡村建设政策资金支持,建起了一个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房,年轻村民的收入可以达到每月5000元,年龄较大的村民也有两三千元收入。”郭梅说。目前,大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5万元,预计2025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180万元。

乡村振兴与生态振兴息息相关。经过几天的走访调研,可以看出当前乡村振兴正遵循着这样一条发展路径:以绿色为导向,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改善人居环境厚植生态环境基底。同时,叠加一系列政策资金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实现自然资本增值,让生态保护与村民增收有机统一。

现如今,从皖南到皖北,一批又一批充满着徽风皖韵的和美乡村正在江淮大地上接续涌现,“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已不再是遥远的期盼,未来的乡村将更加宜居宜业,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图景已徐徐展开。(记者 汪应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