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从“黑臭”到“聚宝”,蚌埠和美乡村建设迈入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13 阅读量:18来源:中国环境APP

“以前家门口的水塘又黑又臭,夏天都不敢开窗,现在水清了,还能看到鱼游,傍晚在塘边散步别提多舒服了!”初秋的皖北,天高云淡,站在怀远县兰桥镇大观村的大观塘边,村民李大爷指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脸上满是笑意。“十四五”以来,安徽省蚌埠市下辖的怀远县、五河县等县区持续发力,在黑臭水体治理、“厕所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领域精准施策,曾经的“脏乱差”乡村正蜕变为“洁绿美”的宜居家园。

黑臭水体治理:从“掩鼻而过”到“以用促治”

在怀远县,黑臭水体治理始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192条黑臭水体治理,占总任务数的94.6%,其中2025年度42条任务已完成31条。2024年,怀远县成功争取到1.959亿元国家级试点项目资金,除治理39条黑臭水体外,还计划对其他符合条件的黑臭水体进行水系连通或生态治理。

“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每条水体的特征和成因,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怀远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王善飞介绍,在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方式切断污染源头,同时积极探索“以用促治”模式,让治理成果长久保持。

怀远县兰桥镇大观村大观塘治理前后对比。

大观村的大观塘便是“以用促治”的典型案例。这片水域面积约1126平方米的水塘,曾因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和底泥内源污染沦为黑臭水体。治理时,当地坚持“生态治污、就地回用”理念,推行“黑灰分离+小四格+资源化利用”模式处理生活污水,将稻虾种养退水用于果树灌溉和鱼菜共生系统,底泥无害化处理后用作育苗基质反哺农业,形成“截污—转化—回用”的完整闭环。

五河县的黑臭水体治理同样亮点纷呈。在大新镇毛滩村,曾经6个彼此独立、污水横流的“死水坑”,如今已变身连片的“活水塘”。“以前这些水坑又脏又臭,村民路过都得绕着走。我们整合资源,把小水坑改造成大水塘,还铺设污水管道、改建无害化厕所,让污水有了‘好去处’。”毛滩村党支部书记李树良回忆道。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将治理后的水塘分段发包给农户,承包人通过养鱼、种莲藕实现年均4万-5万元收入,同时主动承担水体管护责任,有效避免水体返黑返臭。“我承包水塘后,每天都会巡查水质,要是发现问题马上处理,这不仅是我的‘聚宝盆’,更是全村人的‘幸福塘’,可不能让它再变脏。”毛滩村村民邓传松笑着说。

改造后的五河县大新镇毛滩村“屋后塘”。

厕所革命:“小厕所”里的“大民生”

“以前家里的旱厕又脏又臭,冬天冷、夏天蚊蝇多,现在改成水冲厕所,跟城里一样干净,用着太舒心了。”五河县新集镇王场村村民陈大妈指着自家的卫生间,语气里满是满足。在蚌埠市农村,像陈大妈这样受益于厕所革命的村民还有很多。

五河县作为蚌埠市厕所革命的“先行者”,自2017年以来已投入近1亿元资金,新(改)建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6.5万户,改厕普及率达95%以上。为解决以往改厕技术适配性差、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五河县创新建设5个“首厕过关制”示范教学点,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开展培训,累计培训300余场(次),参训人数超3500人(次)。

五河县“首厕过关制”示范教学点。

“我们的教学点搭建了整体浇筑式、砖砌式等实物模型,详细展示规格尺寸、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让施工人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五河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张文君介绍,每个村的首个厕所必须通过达标验收,首厕合格后方可全面推开,同时建立“镇村逐户验收、县级比例复核”机制,确保“每厕过关”。

此外,五河县还构建了完善的长效管护体系,投入约1600万元建设40个长效管护服务站、199个管护服务点,覆盖全县14个乡镇199个行政村,制作“明白+管护一体卡”6.5万个安装到农户卫生间。“要是厕所堵了、坏了,打个电话,管护人员很快就会上门维修,特别方便。”王厂村村民赵大爷说,对于五保户、贫困户等特殊群体,村里还通过适当补贴或减免方式帮助改造厕屋,安排专人负责清掏,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如厕难题。

在五河县新集镇王场村,厕所革命还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创建等工作深度融合。该村不仅巩固提升省级农村改厕示范教学点建设,还通过推进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道路提升工程、建设为民服务中心等方式,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目前,王场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进行施工招标,计划于今年11月底建成投入使用。该工程极大地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

人居环境整治:从“一处美”到“全域景”

走进怀远县河溜镇祠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法治长廊、侨胞文化园相映成趣,村内道路干净整洁,绿植郁郁葱葱;在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五小园”(绿色菜园、美丽花园、无公害果园、特色游园、生态树园)遍布房前屋后,污水处理厂有序运转,乡村旅游综合体吸引着八方游客……如今的蚌埠农村,正以“高颜值”生态环境,书写着和美乡村的新篇章。

祠堂村作为2021年省级美丽乡村,近年来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茼蒿种植、订单化农业,让村民在生态改善中实现增收。

大岗村则依托靠近沱湖的区位优势,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该村不仅实现369户常住户厕所改造全覆盖,建成两座污水处理厂,96%的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地表水中氨氮、总磷、总氮3项指标均达到Ⅲ类标准。“我们坚持‘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把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区,由村民选举网格员负责日常环境管护,同时通过积分制鼓励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大岗村党总支书记郭梅介绍。

2024年,该村被评为AAA级信用村,依托稻渔综合种养、乡村旅游等产业,集体经济收入达105万余元,带动200余人就业,预计2025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180万元。自2023年以来,村里已连续举办三届“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暨五河县沱湖龙虾节”,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稻田研学基地。

从黑臭水体的清淤活化,到厕所革命的精准推进,再到村庄环境的整体提升,蚌埠市以系统思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擦亮了乡村底色,更激发了内生动力。未来,蚌埠市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在淮水之畔铺展一幅“水清、厕洁、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唐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