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遴选,安徽黄山站(森林)入选,监测范围覆盖全市各区县,远期将覆盖大黄山区域。
强化体系建设。构建“1+1+3+N”四级体系架构,由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市生态环境局、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黄山学院联合申报,叠加科研、高校、技术、业务支撑等多重优势,突出水源涵养功能监测、碳汇监测、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典型案例观测分析等特色监测体系,配备专业技术及监测人员60余名,涵盖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植物学、动物学、生态环境监测、通量检测等专业方向。
突出区位优势。黄山市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核心区域,区域、功能、类型、物种分布等代表性突出。全国80个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中3个位于黄山市境内,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等一区四县先后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0个,生态管控区域面积广阔,涵盖山岳、河流湖泊和湿地、森林等多种生态系统。全域推进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以来,累计发现并记录各类生物物种6031种,歙县作为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完善监测网络。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BON)之“黄山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站”、安徽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南综合试验站、黄山生物多样性定位监测站、黄山生态地面站、黄山市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站等监测站。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49个。歙县、淳安县共同启动皖浙交界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建设,除完整覆盖一般监测项目外,还新增1000余项饮用水安全指标,是目前国内监测项目最多的自动监测站之一,相关设备已进行水质监测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