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皖浙携手 一江清水出“新安”

发布时间:2024-07-01 阅读量:281来源:安徽环境新闻网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入钱塘。”2012年,安徽、浙江两省正式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如今,新安江上游水质稳定向好,连续12年达到考核要求。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试点,皖浙两省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20个流域、21个省级行政区复制推广。

十年磨一剑 三轮试点成效明显

作为“新安江山水画廊”的起点,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渡口每天都会迎来许多游客。

置身于此,绿水青山相映成趣,犹如一幅流动着的生态水墨画。能够拥有如今的美景,源于2012年安徽、浙江两省开始正式实施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新安江流域发源于安徽黄山,是钱塘江正源,也是浙江境内最大的入境河流。“2012年,皖浙两省在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目前已完成三轮。”洪晓龙是黄山市歙县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自试点以来,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他所在的歙县为例,2023年,歙县地表水考核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何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

2012年,财政部、原环保部、安徽、浙江正式签订《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协议》,每轮试点3年,以皖浙两省跨界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4项指标为考核依据。2012年—2014年为首轮试点;2015年—2017年为第二轮试点,突出“双提高”;2018年—2020年为第三轮试点,考核标准较前两轮更高。试点经验则被总结为“新安江模式”。

经过三轮试点,新安江水环境质量、流域空气质量等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每年向千岛湖输送约70亿立方米优质水,成为皖浙两省及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从试点到样板 “新安江模式”持续升级

2023年6月,皖浙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开启第四轮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标志着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在完成三轮试点后实现提档升级。

从“试点”到“样板”,皖浙两省逐步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也对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范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到,补偿标准更高了。2023年,补偿资金总盘子为10亿元,从2024年开始,在10亿元基础上,每年资金总额按照皖浙两省年度GDP增速加权平均值同比递增,补偿协议由之前的3年一轮延长至5年一轮。协议实施后,新安江流域成为全国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总量最高、协议实施期限最长的地区。

补偿范围更广了。由3轮试点期间的3市10县扩大至3市27县市区,并将之前生态保护区和补偿受益区的划分,进一步升级为重点区、协同区、合作区。补偿方式更优了。新协议充分考虑流域上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保持前3轮P值考核基础上,创新设立产业和人才补偿指数M值,作为资金分配依据。进一步调动了浙江省帮助上游地区加快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也让上游地区摆脱单纯依靠资金补偿的局面,真正实现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良性互动,促进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生态好产业兴 点“绿”成“金”谋发展

新安江水质的好坏,关乎着长三角的生态安全。

2018年第三轮补偿试点开启后,安徽、浙江保持着每月两次跨省水质联合监测的频率,确保一江清水出新安。黄山市歙县生态环境执法监测站站长程军和同事们就担负着水质监测的重要任务,“自水质联合监测以来,合格率达到100%。”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黄山市已建立健全水体污染物质监测网络,对全市791个入河排污口开展排查溯源,增设乡镇跨界区、工业集中区下游区域水质监测断面70个,形成水体污染物质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的监测网络。

如今的新安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也称为皖浙两省人民的“心安江”。2023年,新安江跨省断面水质优良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新安江黄山段上榜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山市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前的77.4%提高到82.9%,自然生态景观在流域中占比达85%以上,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5,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相较于“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8.6%、12.36%。

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64.5亿元,2022年黄山市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总量为3916.93亿元,相当于同年GDP的3.91倍,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