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携手“护绿”,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发布时间:2024-06-03 阅读量:427来源:安徽日报

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绿色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6周年。6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协商共治、协同共进,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如今,安徽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开展环境联保联治,长三角绿色发展本底不断厚植。

联防联控,共推区域污染防治

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要加强水、大气、土地污染等综合防治,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入钱塘”。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60%以上。新安江水质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千岛湖的水质好坏,关乎长三角的生态安全。2012年,皖浙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过3轮试点,如今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连续12年稳定在Ⅱ类水,并由此探索成“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份复制推广。

持续做好流域内水治理也是提升流域内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步。

黄山市作为新安江的源头,近年来,该市把治水作为头号工程,深入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融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修复水生态、做活水文章,推动辖区内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向好。

横江是新安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近日,在黄山市屯溪区横江奕棋片区,记者看到,夏日的横江,波光涟漪、水天一色,泛舟江上,宛如穿行画中。而在数年前,这里杂草丛生、淤泥堆积,与当前环境大相径庭。

“我们以现有植被为基础,通过补植本土灌木、草本、水生等植物,拦截面源污染,削减入江污染物。”横江奕棋片区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介绍,修复项目于2023年8月开工,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95%,计划2024年汛前完工。如今,经过水治理修复,横江水环境持续改善,河段内的杂物、障碍物等早已不见踪影。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三省一市共推区域空气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改善区域内空气质量。

近年来,我省充分借鉴学习沪苏浙在臭氧污染防控、重点行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方面齐头并进,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减排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明显。PM_2.5从2019年的4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2微克/立方米,降幅22%;优良天数比率从2019年的76.5%上升到2023年的83.7%,升幅7.2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大幅下降,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绿色共保,守护长三角生态本底

沪苏浙皖山水相连、河湖相通、区位毗邻、生态相依,拥有数量众多的“天然氧吧”“森林城市”。

苏皖两省毗邻区大多是美丽的田园、江河,而在宁马两地部分毗邻区却是山林连片、唇齿相依,郁郁葱葱的树木犹如星罗棋布般点缀于此。宁马森林毗邻区域主要覆盖在马鞍山市和县、花山区、博望区以及南京市江宁区、溧水区、浦口区,涉及边界线120公里,其中涉林边界约45公里,林地面积104633亩。

森林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而火灾则是森林的“头号敌人”。近年来,宁马两地林业部门联防联控,共同建设宁马毗邻区域森林防火网格化基础设施,共筑两地毗邻地区生态绿色屏障。

5月30日,宁马毗邻区域森林防火网格化规划工作在南京市江宁区启动,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毗邻地区生态绿色屏障3.0版正式启动。

“长三角一体化毗邻地区生态绿色屏障3.0版是宁马跨区域联管联建机制2.0版的升级版。今年我们计划在巩固原先联防联控基础上,重点在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等方面与南京市进行深层次对接,并建立工作专班。”马鞍山市林业局局长承良杰介绍,目前谋划将马鞍山市博望区、和县等与南京毗邻地区,在视频监控点建设、林火阻隔带等规划上,全面对标南京建设标准,着力打造苏皖毗邻区域森林防火网格化建设样板。

黄河故道流经宿州市砀山县、萧县,毗邻江苏省徐州市,河道两旁分布着众多湿地。5月29日,宿徐两市就湿地毗邻区域生态保护开展首次跨域合作,并签订《黄河故道湿地毗邻区域保护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要求,宿徐两地就黄河故道流域湿地规划保护共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协同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碳汇测算等湿地生态保护与研究,联合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特色路线产品。两市携手将协同推进黄河故道湿地毗邻区域联管联建,充分发挥湿地毗邻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作用。

近年来,我省与沪苏浙携手织密生态屏障,守护长三角生态本底。提出建设“四廊两屏”,即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皖南生态屏障建设;2023年全省造林绿化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全省人工造林28.15万亩、退化林修复73万亩;全省累计实施16处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湿地保护率达51.8%;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布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外放归扬子鳄200条,野外扬子鳄种群持续壮大……

如今,伴随着三省一市奏响生态共保联治协作曲,一个更高“颜值”的绿色美丽长三角正呼之欲出。

优化机制,共商区域政策协同创新

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保驾护航”。地缘相近、水气相连的三省一市,在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优化全方位协作机制,共商区域政策协同创新。

长三角区域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之一。当前,三省一市协同治理大气污染防治,为此我省与江苏、浙江分别建立“苏皖2+12”和“浙皖2+5”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在大气移动源污染联治、联合执法监管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探索。

此外,我省不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标准体系,在长三角区域内率先制定出台《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充分汲取沪苏浙经验制定《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联合制定发布《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政策,以标准一体化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体化。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湿地保护修复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

今年3月,三省一市林业部门围绕湿地保护修复、湿地面积总量管控、重要湿地管理等方面签署一系列协议。其中,我省与江苏、浙江签订《高邮湖区域湿地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新安江流域湿地保护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长三角湿地保护合作共建。

长三角区域联保共治机制也在持续推进。2023年,三省一市联合签署《长三角区域污染物总量协同控制实施方案》,协同推进一批重点减排工程和措施落地实施;今年4月,无锡、常州、湖州、宣城四地共同签署“长三角城管系统固体废物联合整治行动框架协议”,成立联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聚焦打击跨区域违法违规倾倒固体废物行为等。(记者 罗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