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网站平台! 今天是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服务热线

0551-62823285

协会动态

安徽打造水清岸绿的“黄金经济带”

发布时间:2023-03-13 阅读量:752来源:安徽日报

长江是母亲河,同时也是一座生态宝库。大江奔流,在安徽蜿蜒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近年来,我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划定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治污、治岸、治渔“三管齐下”,倾力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如何稳定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深入实施十年禁渔,保护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我省把长江禁捕退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聚焦“船网处置、渔民安置、执法监管”三大核心任务,高位推动、全力攻坚,全省12722艘渔船退捕、30421名渔民退渔工作全部完成。通过长江禁捕和科学增殖放流,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趋势初显。长江安徽段刀鲚资源密度显著上升,江豚群体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禁渔禁捕以来,长江马鞍山段的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人们经常拍到江豚戏水的动人场景。”全国人大代表袁方表示,长江江豚“能见度”的提升,是长江大保护的生动缩影。去年10月,马鞍山、南京、镇江三市人大常委会联合作出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这是全国首次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要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强化非法捕捞、非法运输、非法销售全链条打击,巩固禁渔禁捕成果。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态势逐渐转好,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然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的协调性仍有欠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有很多针对特定地域如湿地、海洋等出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大多是地方性保护法规,总体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系统性不足。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建议,通过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生态整体保护意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司法案例和司法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使公众成为重要的参与力量,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稳定改善长江水质

近年来,我省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清单化、闭环式要求,全面抓好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开展农业面源、城市面源、工业点源污染源头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安徽省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

“源头防治污染,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从项目准入上,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全国人大代表陈红枫建议,优化投资项目准入正面清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开发区和投资项目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污染排放强度的考核;财政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2018年以来,我省对长江干流安徽段3068个入河排污口开展整治,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21637家,沿江75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关停46家、搬迁改造70家化工企业,认定批复40个化工园区。全国政协委员李和平建议,按照“严控增量、淘汰落后、优化布局、改造升级”的原则,稳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加快化工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技术升级减少源头污染。

系统推进保护修复,筑牢长江生态屏障

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是系统工程,也需要机制创新。近年来,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沿江城市打造长江生态廊道,分类建设滨江生态景观带。

全国人大代表李发全表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议建立并实施长江干流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将流域生态补偿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施“造血型”补偿。比如,探索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市场化筹资方式,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结合实际打造生态经济产业。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推动上下游等生态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加快建立产业转移的补偿机制,更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保护的质量。

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支持与推动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打造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筑牢生态屏障。( 记者 夏胜为 朱胜利 范孝东 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