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是安徽唯一与江苏、浙江均接壤的城市,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6月4日,“同心共筑,携手联奏,共建美丽长三角”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系列活动在安徽广德召开,当天,宣城市生态环境局与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宣城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杭州市、湖州市长三角六市共同发布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宣言,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政策协同、建立长效机制,不断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能量”。
宣城“融圈进群” 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共保联治
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之一。
宣城市积极“融圈进群”,陆续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成员城市,参与共建“一地六县”“苏皖合作示范区”等。与兄弟城市携手并进,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一体化保护,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执法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共保联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加强综合防治方面,宣城市持续推进跨界环境问题协同治理。2023年,宣城市与南京市开展宣城—南京联合执法行动,是环保、农业两地三部门首次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与常州市开展跨省联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演练,为宣城市首次组织开展跨省应急演练;与无锡市于太极洞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区域联合开展边界生态环境执法行动,对广德、宜兴交界处散乱污点位和已关停化工企业开展“回头看”,进一步提升联合执法水平和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为探索绿色共生,宣城市积极探索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其中,广德卢村乡与安吉孝丰镇签订《浙皖两省夏阳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行安徽省首个跨“省、县、乡镇”三级横向生态补偿。同时,探索开展长三角试点区域排污权交易工作,广德市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唯一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探索生态环境系统局、院长期合作
在6月4日举行的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系列活动中,宣城市生态环境局与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未来,双方将在技术支撑、科研项目、技术人才、咨询项目等领域展开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我省生态环境系统局院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平台。
其中,在技术支撑服务方面,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将为宣城市生态环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对方在业务技术培训、水气土污染防治、减污降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固废处理处置、农村环境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美丽宣城建设及各类生态文明创建等方面“把脉、问诊”。
据悉,合作期间,双方将每年召开一次以上的联席会议,及时讨论、调整和决定合作计划,协调、处理合作过程中的重要事项。
打破行政壁垒 长三角六市发布共保联治宣言
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协同发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不过,当前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仍存在挑战。
本次活动,宣城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杭州市、湖州市长三角六市共同发布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宣言,未来,六市将共同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化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动应对;强化跨界水环境治理,建立健全跨界河湖水质监测信息共享制度,探索开展多元化生态补偿,建立小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跨区域环境风险协同应对,逐步实现大气环境、流域水质等变化趋势联合分析预测和风险预警……不断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进一步凝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
随后,六市围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下一步,宣城市将不断与长三角各城市展开深度合作,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成效。深入推进以PM2.5为重点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和区域协同治理,高质量开展钢铁、水泥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深做实重点跨界流域水质共同治理、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工作,稳妥推进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改革。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