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2-11-03 阅读量:978

翠鸟在合肥董铺水库捕食。徐英桃 记者 赵瑞瑞 摄

近日,中国最小雁鸭类——棉凫首次出现在巢湖。在澄澈的碧波上,娇俏的棉凫悠然自得地梳洗羽毛、沐浴暖阳。在庐江县黄陂湖,一只成年棉凫妈妈正带着一群棉凫宝宝在水面上游玩。

“随着环巢湖湿地修复的持续推进,巢湖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充分恢复,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鱼更肥了、鸟更多了。”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组鸟类专家虞磊说。

近年来,巢湖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目前环巢湖有记录的鸟类达358种,2022年已记录到271种,包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二级保护鸟类45种。

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美好家园,需久久为功。

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近日,安徽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提升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

10月26日,在巢湖岸边,两桶贴有标签的湖水被运送上车。检测人员周云说:“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水样本进行鱼类环境DNA监测,以此得知这片水域有哪些濒危物种。”

周云提到的DNA监测,是一项全新的生态监测技术。它是通过采集游离在水体中的鱼类DNA,包括体液、脱落的皮肤或组织、排泄物等,经过样本富集、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等过程,并与相应的条形码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注释,揭示水体中可能存在的鱼类物种,从而进行相应的保护。

《实施意见》指出,要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推进全省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加快卫星遥感、无人机航空遥感等技术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现代化。依托现有各级各类监测站点和监测样地(线),在长江(安徽段)、黄山等重点区域升级或新建一批生态地面观测(监测)站,逐步构建生态定位站点等监测网络。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日前,安徽首次开展了鱼类环境DNA监测。下一步,还要在禁捕水域和重点水域,组织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定期定点连续监测和专项监测。探索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基础数据库,完善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结合全省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每5年发布一次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报告。

做候鸟迁徙的“守护者”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不断增多。结合安徽省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生态系统和物种类型特点等,以及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实施意见》提出开展“四廊两屏”建设、强化矿山生态修复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扬子鳄等珍稀物种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维护东方白鹳等国际候鸟迁徙通道,加强银缕梅等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和管理等措施。

深秋,在长临河镇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碧水环抱、四野斑斓,成群的候鸟时而在水面上觅食、戏水,时而在蓝天展翅飞翔。

鸟类迁徙是一段史诗般的壮丽旅程。在候鸟停歇处,合肥为它们送上一座“幸福家园”。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候鸟迁徙季节,环巢湖湿地有大量候鸟停歇中转,他们专门发布通知加强候鸟保护,减少对鸟类栖息环境的人为干扰。“我们还围绕湿地生态的原真性及完整性、湿地修复后的生态功能、湿地环境质量、物种多样性、湿地景观等,定期开展监测,掌握环巢湖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此外,我们对鸟类分布集中区科学划定鸟类保护区,注重鸟类栖息地修复与保护,开展观鸟、科学研究等活动要求保持至少300米安全距离,避免影响鸟类正常觅食和繁殖。”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多部门联动执法,依法加大生态敏感区域生态破坏问题的监督和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危害生物多样性行为,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全民保护。

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径

生物多样性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入挖掘特色动植物资源,鼓励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打造绿色食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地域特色品牌。

合肥坐拥巢湖,水网密布,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虾稻综合种养提供了优良环境。近年来,合肥市把发展虾稻综合种养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因地制宜发展虾稻连作、虾稻轮作等,进一步提高环境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走出了一条“稳粮增虾、提质增效、绿色生态”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虾稻综合种养总面积达110万亩,规模虾稻生产基地有2500余家,小龙虾年产量超10万吨,成功创建了6个国家级虾稻综合示范区,形成了长丰造甲、庐江泥河等十大虾稻产业集群乡镇。

据介绍,发展虾稻综合种养是开展合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好举措。建立虾稻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以养殖代谢物和生物肥料代替传统化肥,以生物操控技术代替农药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目前,合肥市巢湖流域虾稻综合种养面积达65万亩,实现了降肥减药,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稻田生态环境修复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主题宣传,引导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和科普教育,推动科技馆、科教基地等科普平台增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推出一批具有激励和警示作用的陈列展览。(记者 潘子璇)